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 阳志平

许久没有看文艺味道的文章了。转载一篇。原文链接https://gist.github.com/ouyangzhiping/aa44edcc7f7cbb6888805617bcb1b4d6

以下是原文: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少年选择自己的城市。异类需要与异类在一起。欢迎各位来参加开智部落成立典礼。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一位异类的故事。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从前有一位女孩子

从前有一位女孩子,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家庭陷入贫困。父亲因为感染肺结核而去世,而她自己也感染了肺结核。她一生备受病魔贫困摧残。窘迫时不得不出售自己的香水与内衣,换得稿纸。

如此热爱写作,带来的是什么?她一生贫困交织,活到三十一岁时,就因为肺结核与营养不良,不幸离世。短短一生出版了四本诗集,在世时并未得到好评,可以说「有趣的傻瓜」是所有评价中最好听的一个了。如果你又穷又没名气,你的问题会是什么?我在一个问答网站,用「月薪三千」搜索,你可以看到一系列提问,比如「月薪三千,如何白手起家」、「月薪三千怎么追求白富美」、「月薪三千怎么买房」、「月薪三千如何在北京生存」。

前四个问题指向白富美、财富名声与华服豪宅等外在奖赏。这是绝大多数人习以为常的一种思维。然而,这一位女孩与众不同。友人安猪兄曾经在第二届开智大会的演讲中提过,「问题改变思考层面」:

在贫困无名时,你的问题是什么? 假若你仅仅关注「行为和现象」,缺什么补什么,收入不高就拼命赚钱。这样你可能仅仅只能获得两倍启发。假若你关注「关系和结构」,比如月薪三千,如何借助「贵人」与 「时空选择论」来获得好运,此时你可能会获得十倍启发。很少有人站在「心智和文化」的层面思考,这就好比仅仅关注冰山浮出水面的部分,却忽略冰山底层

存在的胜利

如果你是那位女孩子,在贫困无名时,你会怎么做?那时是十九世纪末,肺结核的死亡率很高,所以她很早意识到生命短暂。如果说多数人在贫困无名时,选择的是名利等外部奖赏,而她选择了另一种生活——热情地爱与热情地创作

越是生命随时可能中止,她越是热情地活着。试读:

诗1:存在的胜利

我怕什么?我是无穷的一部分。 
我是所有伟大力量的一部分, 
千百万个世界之内一个孤独的世界, 
如同一颗最后消失的一级的星星。 
活着的胜利,呼吸的胜利,存在的胜利! 

在诗人眼中,虽然因为肺结核,活着不容易,每次呼吸都是胜利,但是「我怕什么呢?」,我就是伟大;我就是一个世界!我终究迎来「存在的胜利!」。诗人推崇尼采,张扬个人意志。诗歌中充满了自由、太阳、星星、上帝、先知等意象。在诗人笔下,人类始终不是渺小的,你可以像一次周末远足一样,简简单单地穿越太阳系。试欣赏:

诗2: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我必须徒步穿越太阳系
我预感到了这一点
宇宙的某个角落悬挂着我的心
火从那里迸溅,振动空气
并向其他狂放的心涌去  

你能猜出来这位女孩子是哪一位诗人吗?她就是北欧女诗人索德格朗。虽然在世时默默无名,离世多年后,她的作品才被重视,被誉为北欧最伟大的诗人。试欣赏她的一首名作:

诗3:星星

当夜色降临
我站在台阶上倾听
星星蜂拥在花园里
而我站在黑暗中。
听,一颗星星落地作响!
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
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 索德格朗

不再仰望星空,星星是你的小伙伴。你可以和它一起去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你在你的大花园漫步时,你要把脚步放轻放慢,避免踩到在你脚边的星星。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索德格朗常常与另一位美国诗人狄金森相提并论。比如说身体都不好,都不怎么社交。索德格朗是肺结核;狄金森则是胃病;索德格朗疏于社交,狄金森则在生命的最盛之季,三十来岁时离群索居,独身不嫁。两人更大的相似也许在于,她们都格外注重成为内在动机驱使的人。狄金森正是《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一诗作者,试读:

诗4: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然后,把门紧闭,
她神圣的决定,
再不容干预。
发现车辇在她低矮的门前,
不为所动,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不为所动。
我知道她从人口众多的整个民族
选中了一个,
从此封闭关心的阀门,
像一块石头

—— 狄金森

索德格朗与狄金森气质类似,都注重保护内在的动机。索德格朗徒步穿越太阳系,寻找选悬挂在宇宙某个角落的心,呼唤存在的胜利;而狄金森始终坚持「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皇帝跪在你的面前,不为所动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穿越太阳系时你可能会遇上太阳黑子风暴,步入迷途;更多的人会为名利所动,对权势人物趋之若鹜。那么,如果你乐意成为一名内在动机驱动的人,怎样更好地保护你的内在动机?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要从兴趣与好奇心出发;也许你还知道了「自我决定论」,但今天在这里,我要讲三个你不熟悉的做法,来帮助你更好地保护内在动机。

可供性

第一个做法是可供性。在讨论产品设计时,人们常常注重的是产品可用性。却不知还有另一个概念叫可供性。可供性与可用性不同,它不关注产品有什么用,而是关注它能否提供新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之前你可能更多把微信群当作一个聊天工具来使用,但是我发现了微信群新的可供性——它可以变为一个集体共创平台。基于微信群的头脑风暴与集体协作,因此诞生了一本书——《追时间的人》。

具体到开智部落也是如此。有的同学可能更关注开智部落的「可用性」—— 它能给自己带来什么价值?你可以尝试切换为 「可供性」视角。开智部落将各位终身学习者聚集在一起,形成创造者社群。在这个社群中,它和其他社群不一样的可供性是什么?是开智团队自主研发的 直播功能、卡包功能?抑或其他?基于直播、卡包这些新玩法,我可以做些什么?

从「可用性」到「可供性」,意味着更突出生命主体的价值。从关注「自己的作品有什么用」转为「自己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是否能提供新的可能性」。比如在你16岁到31岁,你出版四本书,没有得到什么好评,当代人对你不理解,假若你去关注「可用性」,这样你很可能会丢失掉自己原本能够获得的东西,被「外在动机驱使」。

北欧女诗人索德格朗坚持自己写法,并不关注自己作品的「可用性」,反而得到了更多「可供性」—— 她一辈子写了两百首左右诗歌,到了今天,不少成为北欧文学中的经典。

演绎法

对于年轻创作者来说,困难的地方并不是坚持内在动机,而是作品得不到反馈,不知道自己是对是错。因此,这就是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你需要借助「演绎法」,掌握一套不需要依赖任何第三方评判自己作品的方法论。

问题改变思考层面。假设你将问题定义在「行为和现象」层面,此时,你会收集到大量现象,比如有的现象说的是ABC三点;有的现象说的是123三点,伴随信息过载时代的来临,现象日益层出不穷,你需要收集的现象越来越多,整天疲于奔命

比如你要学习认知科学,现在市面上认知科学有这么多畅销书,你把这些畅销书全给买来。第一本畅销书讲到二十个知识点,吭哧吭哧写一堆读书笔记;第二本书又写一堆读书笔记,写了十本之后开始产生疲倦,就不写了。目前还有一种流行的读书方法,叫做思维导图法,就是给一本书整理一份思维导图,就意味着消化了此书。

然而,以上学习路径仅仅只代表着归纳法而已。绝大多数人忘记了,理解知识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归纳法,第二种是演绎法。原本两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现在的人过于强调归纳法,却忘记了演绎法

什么是演绎法?从体系、模型与框架入手。举个例子,我拿科学计量学的一本核心期刊做了一个知识图谱。你会发现,将该领域可视化后,整个科学计量学领域值得关注的核心研究者并不多。不到十位。科学计量学是一个小的研究领域,因此值得关注的研究者就这么多;而在认知科学、儿童心理学这么庞大的研究领域,按照二八定律,贡献了学科 80% 论文被引的学者,也不会超过四十二人。

假设你借助演绎法,找到这四十二人之后。每个核心学者,平均一辈子写一百篇到两百篇左右论文。继续按照二八定律,这些论文中真正值得阅读的,仅仅四十篇左右而已。所以在认知科学和儿童心理学这么庞大领域,值得阅读的经典论文,也就是 1600 篇左右。这 1600 篇会相互引用,相互打架,最终合并同类项,实际贡献的核心原创术语不过 200-400 个左右。

从源头入手,借助第三方数据进行演绎,放弃低效的归纳法,这样可以更快地明晰学科知识图谱。反之,低效的归纳法学习会是如何?举个简单的例子,市面上有一本畅销书,叫做《清醒思考的艺术》,这本书讲的是认知偏差,总结了52种认知偏差。

你会发现,读这类书非常低效。你把它的52种认知偏差背得滚瓜烂熟,把思维导图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只要是有一个文笔更好的作者写了一本新书,假设这位新作者写的不是52种认知偏差,而是 36 种或者 42 种,你又得把所有的知识体系推翻重来。

无论最初的 52 种认知偏差,还是之后的 36 种或 42 种,最核心的源头知识来自少数研究者的贡献。不仅掌握归纳法,更要掌握演绎法,借助体系、模型与框架,提升思维品质与学习效率,这是要提醒大家修正的一种学习习惯

掌握演绎法,为什么会有助保护自己的内在动机?很多人在年轻时,恨不得给自己找一个人生导师。每到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混乱,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青年导师就会变得格外流行。就像鲁迅所言,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年轻的创作者往往不自信,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好坏,急需得到他人反馈。与之相反,成熟的创作者掌握一套不依赖他人评价,得到反馈,不断进行刻意练习的方法论。举个例子,在认知写作学课上,我给各位同学介绍了一个不借助他人反馈,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些中文名家,如张爱玲、余光中翻译过的英文作品,比如《老人与海》,然后你尝试翻译看看,再将自己的翻译与张爱玲、余光中的翻译对比。这样马上明白自己的写作好坏。整个过程,你无需依赖任何他人评价。

你越熟练地掌握演绎法,你越不需要任何青年导师;你也不需要来自他人的评价或反馈。因为整个信息求解过程,是你独立完成的。通过演绎法,提高个人信息求解能力,摆脱来自他人的评价,学会借助历史上的牛人与第三方客观数据来考量自己的进度,获得反馈。这是一种巧妙地保护内在动机的做法。

涉及到的具体技巧,可以参考我的旧文:

  • 阳志平谈如何学习谈判:http://t.cn/RPsqIbK
  • 如何学习科学:http://www.yangzhiping.com/psy/open-science-toolbox.html
  • 科学计量学:发现学科正在静悄悄发生的革命:http://www.yangzhiping.com/tech/scientometrics-sci2.html

反常识

第三点是反常识。索德格朗在世时,她并没有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约定走自己的路。每一个时代的「常识」,都意味着这个时代的「认知边界」。它往往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帮助人们降低认知负荷。

但是,保护自己的内在动机,走上了一条林萌小道,意味着常识还不够,你要学会更好地掌握「反常识」的证据。依据社会常识,往往父母会告诉你要,兼顾名利与兴趣,如果你此时你坚持内在动机而活,那么你会不断地质疑自己;当你读遍历史上所有伟大智者的故事,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是遵从「内在动机」而活,你获得了足够多的证据,那时你会更相信自己的选择

好思想与坏思想区别在于,前者侧重鲜活证据,后者侧重说服自己或他人。所以达尔文曾言,碰到不相信的,立即写下来,否则隔了一段时间,大脑会本能的拒绝相信。 举个例子,「常识」告诉你,你应该一边听讲座一边快速记笔记。然而,认知科学证明了,一边上课一边写笔记是一种低效的学习方法,因为上课写笔记是在你的「工作记忆」区域工作,你会产生一种「元认知错觉」,误以为听懂了,学会了。更好的方法是六个小时后写笔记,那时你可能已经遗忘了一些细节,你会使劲回想,从而得以调用大脑更多能量。

通过演绎法,假设你像芒格的栅格模型一样,求解出每个时代最重要的高阶模型,有 1000 个到 2000 个。事实上,你掌握其中的100 个到 200 个,就可以过上理性的一生。每个高阶模型,都将突破你的既有认知边界。如果你总是采取最舒适的姿态学习,比如永远读畅销书;永远刷朋友圈,那么,就像上课写笔记一样,输入时容易,未来提取时就会变得困难。反之,如果你是借助于一手论文与经典图书获取高阶模型,输入时难,未来提取就会变得更容易一些,才能摆脱「听过很多好道理,依然过不了这一生」的悲剧。

所以开智部落的学习,注重「反常识」。各位同学需要学会撰写「反常识」卡,整理学习材料的各种反常识的证据,然后用这些鲜活证据来一步一步地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假如我拥有一座大花园

当索德格朗遇上狄金森

虽然狄金森与索德格朗两人气质类似,但是两人不是同一个时代,并且一位在美国一位在北欧。当索德格朗遇上狄金森,会发生什么? 索德格朗其实回答了这个问题。她当时没有得到同时代的人的肯定,但是她有一位知音,叫做黑格,对她的诗歌给予高度称赞。这种心理支持,对一位热情地创作者,意义颇大。时隔多年后,两人第一次真正见面,索德格朗写了一首诗,赠给黑格:

诗5:春天的秘密

姐姐,你像一阵春风穿越山谷而来……
阴影里的紫罗兰弥散着温馨的满足。
我要把你带往森林最温馨的角落:
那里我们将互诉衷肠,述说如何见到上帝。

索德格朗

在森林最温馨的角落,索德格朗将与姐姐互诉衷肠。假设索德格朗和狄金森两位在一起,她们共建一个大花园,隔绝来自世界的喧嚣,这也许会给人类带来一种新型的生活。 在森林最温馨的角落,索德格朗将与姐姐互诉衷肠。假设索德格朗和狄金森两位在一起,她们共建一个大花园,隔绝来自世界的喧嚣,这也许会给人类带来一种新型的生活

诗6:大花园

我们都是无家可归的漂泊者,都是兄弟姐妹。、
我们背着包裹,衣衫褴褛,与我们相比,权贵们又拥有什么?
黄金不能衡量财富,随清风向我们涌来
我们越是高贵,我们就越明白我们是兄妹
我们只有付出自己的心灵,才能赢得自己的同类
假如我拥有一座大花园,我会邀请我所有的兄妹
他们每人都会从我这里一份贵重的礼物
没有祖国,我们会变成一个民族
我们将在花园四周修筑篱笆,隔绝来自世界的喧嚣
我们恬静的花园,会给人类带来一种新型的生活

—— 索德格朗

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

人类学习的三大隐喻

组建开智部落这个异类大花园,我希望能让更多的索德格朗尽早遇见更多的狄金森。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不断地强调「问题改变思考层面」,那么,在思考学习时,你会发现哪些问题呢?

假设你仅仅关注冰山上的「问题和现象」,它给大家带来的改变可能是两倍左右你的问题可能是「课程」—— 去哪里找到能够教会自己学会编程与写作的课程?

如果希望获得十倍的改变,你的问题可能马上变为「学习共同体」 —— 去哪里能够找到一个聚集足够优质的学习组织,能够让自己被动式进步?

但是,真正能够带来一百倍的改变,需要你采取完全不同的成长方式与隐喻思维。比如,目前风险投资界普遍流行的话语体系是基于战争隐喻,如A轮/B轮/C轮,如赛道如卡位如布局。然而,早期创业公司最关键的地方从来不是竞争,而是成长。你可以采取不同于战争隐喻的另一种思维模式——树形隐喻。在树形隐喻视角下,我不再是为了跟谁竞争而诞生,我不是为了别人而活,我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活。同样,人类学习有三大隐喻,不同的隐喻带来了不同的成长方式

第一个隐喻是获得——学习是获得知识。这是大学毕业前,你最熟悉的一种教育方式。在这种隐喻看来,学习就好比一个管道,知识从老师的头脑中输入到你的头脑中。这是工业时代,以车间流水线制度为标杆,我们习得的一整套教育制度。

第二个隐喻是参与——学习是参与的过程。目前,从小学到大学,都受制于第一个隐喻,即学习是获得知识。而现在学习科学主流的关掉,强调的是学习是一种参与。在学术上有两个重要源头:认知建构论与认知学徒制。在这种视角下,强调学徒制、学习部落与实践社群。各类学习型社群越来越流行,但是我个人一直打一个问号,没有输出的聚集,只会带来信息过载。

因此,你需要第三个创造隐喻——学习是为了创造。你可以想象自己像一棵树一样生长,刚开始有一个发心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成为你与这个世界对话的跟脚。在如今这个以信息过载、新学科新职业层出不穷的时代,开智部落更强调第三种隐喻。

这就是最后,我给大家的一个小问题,我希望未来大家不断问自己,你创造的作品是什么

小结

明朝大儒王阳明三十七岁龙场悟道后,热衷讲学。同时代人引之为憾,阳明文章武略,皆为一时之冠,如不热衷讲学,则一生堪称完美。却不知,在阳明之前,所有儒者问道于君,思想必须借助皇权,才有影响;而阳明开时代先河,问道于民,推动了儒学世俗化,从此,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五百余年后,有后生小辈效仿先贤,组建学习部落。古为文行忠信四科,今天则为五大元学科。古代大儒,跋山涉水,讲学劳累;今天则是随时随地,直播知识,四海听闻。然千年变幻,不变的是讲学须有宗旨。如阳明讲学宗旨落在「致良知」;刘宗周讲学宗旨落在「诚意」。我之讲学宗旨落在「修己以安人」。身处时代大变局,胸怀大志者当与智者同行,与勇者相互鼓励;与仁者构建同辈信任,从而不惑不惧不忧。预测未来不如一起创造未来,欢迎你,开智部落新成员

阳志平 2016-10-20


gitlab 入门(一)—— 安装 gitlab 入门(二)—— gitlab文档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