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界没有良知,人性尚存 - 知乎聿纾
2017-11-18 literature modern-times 6 mins 1 图 2215 字
这一篇作者对现在红红火火自媒体的一些思考,蛮值得学习的。转载过来学习下。版权归原作者:聿纾
由「算法」驱动下的个性化阅读时代,「追逐热点」的动机,就是在于可以瓜分由当前这个热门话题带来的连锁传播效应。
追逐热点是每个新媒体人都必须要掌握的技能,道理说起来简单,理解起来其实又有些不容易。
所以我认为,媒体行业的人「追逐热点」的意义是,将热点事件进行提炼、总结、归纳、延展成,赋予受众一定的裁决感。
至于「选题」(视角)的选择,则又是一番门道了,是站在符合当前这个社会既定的法律、道德框架下,义正言辞地批判;或是为了可以迎合一部分受众的隐藏预期,观点抛出之时,论战开启之日?
如果可以火,一切都可以不择手段。
「传统」大号咪蒙,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尴尬,对于咪蒙而言,这样的尴尬早就习以为常。
那个从一年前就开始发生的悲剧,因为迟来的审判和当事人似无发生过的寒心态度,再次闹得沸沸扬扬。
和其他大号的文章无异,咪蒙的文章,也是站在批判刘鑫的角度展开,文章中间穿插着面对江歌的妈妈,刘鑫镜头前镜头后屡次出尔反尔的模样;失去爱女的江歌一家,和刘鑫至今没心没肺继续自己生活的对比,文末留下了请愿支持陈世峰正法的签名链接,并声明会给江歌的母亲提供帮助。
原来咪蒙的心,也是有温度的。
可能是这个话题深系一个家庭,有些过于沉重,过于让人义愤填庸,大家都在忙着批判刘鑫、陈世峰,巴掌不会打到出力、讲道理的人身上,而其他一些追着咪蒙死缠烂打(抱大腿追热点)不放的做法,就显得有些「油腻猥琐」了。
很快,有一篇批判咪蒙观点,阅读量迅速超过10w+的文章出炉了,文章本身的指向没有毛病——开放民办幼儿园监管资质,加强监督,却揪着「咪蒙期望青天大老爷下凡」这一点不放,着实奇怪。
面对一个问题两面的看法和建议,一方竟被另一方批驳得人不人,鬼不鬼,只要情绪足够激烈、直抒胸臆即可,没有人特别在乎你讲得是什么道理。
操纵那些没有安全感、缺乏自我认知的年轻女性,咪蒙做过;写过《好疼的金圣叹》,饱含人性关怀,向他人施以援手,咪蒙也做过。为什么要给自己立一个誓死都不容逾越的心理「红线」,把对立感作为整个人生的信条呢?
比「恶臭女孩」更榴莲味儿的,是同样散发着难闻气味的「恶臭男孩」,当前互联网社交产品,由于「拉黑」功能极其完备,为各种独立群体之间形成对立、割据,提供了可供狭隘观点疯狂增长的温床。
-
豆腐脑可以分为甜的咸的;
-
一双New Balance有粉白派和绿灰派;
-
「恶臭女孩」VS「恶臭男孩」。
知乎大V @令狐富贵 是我所佩服的众多自媒体行家里手之一,他的这篇文章,用10w+的实力,向我们证明,「男版咪蒙」这块市场的蓝海有多大:
我没用过机械键盘,没法亲身体会到拥有一副机械键盘,或是接受到伴侣赠送机械键盘这个行为有多激动、幸福。
但你们都知道的,作为一个浸淫电子、科技、数码等领域很久的人来说,「对机械键盘无感」这句话实在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我也亲手按过,手感确实比笔记本自带的巧克力键盘要好,但还没上瘾到非要去买一个不可的程度。
整篇文章最富有戏剧性冲突的,是作者安排的,翠花小姐和潇洒先生有关各种电子配件「观念价值」和「实际价值」之间的争论:
这样的争论,和男人向他们的女伴抱怨:
就那么一小点口红,竟然要将近三百?(其实对应的是YSL的某款唇膏)
你拿到工资才几个月,就要买这款包?
什么?你上班要用这款,聚会的时候还要用那款?一款不够吗?
……
之类的,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这些事情放在现实,直接把商品购买链接发给对方就行了,你一句我一句的争吵没什么意义,如果对方还是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么一小点平平无奇的东西为什么这么贵」,那就多花一点时间,耐心地告诉他/她:
你看XXX成本虽然很便宜,但有这么多科技/品牌附加价值,卖到这个价格理所应当。
如果就这样和解了,就没有冲突、对立产生了,就没有戏看了,就不能吸引一群端着可乐、嗑着瓜子的人搬着板凳前来看戏了。
10w+重任在身,不「戏精」一点儿,KPI考核就没法完成,「靠数据说话」的年代,最不值钱的就是冷静和好好说话。
在热点频繁切换的今天,「怼人增热点效果好,不违法」已经成了公理,我们在一次次地酣畅淋漓中,逐渐失去了站在对方立场看事件,换位思考的能力。我们会把「义愤填庸」当成掩饰自己内心情感苍白、空洞的面具,用一次次分享塑造自己在社交网络里的「大义凛然」形象,然后下一个热点来了,我们又很快忘记了上一个热点带来的苦痛、悲愤、惊讶,在下一波点赞、转发里乐此不疲。
人的忘性真大。
后记:一些想不明白的地方
谈了这么多年,「人治」和「法制」我们需要寻求一种怎样的平衡呢?
也许刘鑫内心里从来就没有过站出来为江歌说话的想法,也或许她是因为不堪「舆论暴力」,身为受害者之一,才表现得如此抗拒。
绝对的「法制」代表了绝对的正义吗?「江歌案」给了我们当头一棒,除了「道德批判」,其他办法竟然什么都没有,因为她引发的是众怒,而没有违反任何一条法律的规定,法律不一定代表正义。
江歌的母亲一心为女儿「复仇」,但是如愿之后呢,为女儿而活的人生也会失去寄托吧。
这场悲剧,竟然是从江歌动了善念的那一刻开始的,没有谁是赢家,真是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