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任务管理、目标管理和个人管理

总感觉手头上有忙不完的事,曾尝试过GTD等方式进行管理,也使用过简单的calendar和excel等工具辅助管理,多少还是有不对劲的地方。最近又看了相关的文章,受益匪浅,从思想深度上给我了一个最终答案——小马过河,深浅自知,同一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圣杯并不存在:

首先,要记住生产率不是一场永无止尽的比赛,它只是个有局限的工具。

其次,要经常尝试,因为找到一种适合你的性格和习惯的方法并不容易。

许多不屑于时间管理工具的人应该意识到,做一个有条不紊的人可以令自己更好地应付烦心事,并且更有创造力;而那些坚决按照日程安排生活的人同样应该感受下,没有日历的生活会是怎样,给自己放个假。

单纯追求生产率反而会事与愿违,这种自我强加的压力使得很多人对时间管理工具感到沮丧。他们大多数“虽没明说,但都认为必须要一直超越自我”。

当人们大多在工厂工作时,劳动者并没有时间管理的问题,在生产线上,时间已经为你安排好了。然而如今大多数的上班族都可以自由支配时间,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自由和责任相生相伴:在管理时间上,你要思考得更多。”

工具“应该允许你掌控生活,然后围绕生活来规划工作”,而不是围绕工作来规划生活。

这里我把有帮助的几篇文章中的只言片语整合下来,做个备忘。原文链接参考文末。一下内容均为摘抄。

一、看板方法介绍

当我的任务管理流程已经固定成「搜集、处理、组织、检查、做」这五步以后,我慢慢发现搜集和做越来越容易,但是中间的三个环节渐渐变得耗时和吃力。原因是我的任务管理系统之中,几乎包含了我所有想要完成的事情:从工作里的大事小情,到业余写作的各个选题,再到想看的书籍、文章,想在生活上作出的改进等等。总的任务数量过于庞大,维护起来就变得十分吃力。

我在某一次做回顾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现象——比起学习、副业、生活、娱乐之类的分类,工作相关的任务完成的最多,剩余的任务数量最少。要知道,作为一名全职工作者,每周消耗在工作上的时间比例是超过一半的,是其它几项之和。完成的任务多于其它并不奇怪,但是剩余的任务难道不应该同样较多吗?

在那次回顾以后,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因为我所在的工作环境,还有另一套管理系统,这套系统明确了每个人的目标、约束了各自工作的范围。从系统的角度,保证了信息的流动通畅与整体的工作效率。这样,与工作相关的目标与任务就会比较收敛,不像自己拟定的学习、生活任务那么发散。

这套系统就是「看板方法」。我开始思考,这套方法是否能够应用到个人的任务管理体系中。在对「看板方法」做了研究与思考,以及在个人任务管理中的实践以后,我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看板方法给予项目的效率提升,同样可以作用在个人的任务管理上。

img物理看板墙示例

如上图,「看板」方法从形式上来说是一块公共的白板,可以称为「看板墙」,上面划分了若干列竖直的区域,用于表示项目的不同阶段,往往也区别了不同工种的职能。在看板上,每个任务会以便签书写,然后粘贴在对应的区域。习惯上:

  • 从右往左看是从目标倒推生产过程,当目标被提出时,从右边开始向左边的环节确定所需要的交付内容。例如想要测试,那就先得开发出来;想要开发得先知道要开发什么。
  • 从左到右代表了不同工作环节的先后顺序,任务每经过一个环节,都获得了加工,增加了价值,也就体现了价值流动的方向。一个想法经过调研、分析、设计到开发测试通过以后最终交付,价值才完整。

在操作的时候,后续环节有空余时,将便签从前一个环节移动过来,表示

了任务当前所处的阶段发生了变化。对于远程协作的团队,例如少数派的编辑与世界各地的作者们,或者像我这样用于个人管理的人来说,用应用软件来实践看板方法会更加便利。

二、个人看板实践

三原则:

  1. 可视化的工作流

  2. 限制任务数量

    如果放在一个很长的队列的底部,和没有放在那里是差不多的,甚至还更糟,因为你总是要看到它。

  3. 测量和管理流量

    img

如果你在看板的右侧,你不会教你左侧的人要怎么做事情,你只会告诉他你需要什么。你需要的某个东西,对于左侧的人来说,这就是个目标。至于怎么做,那是他的专业范畴,不应该由你来干涉。区分了任务与目标,我们在做个人的任务管理时,也可以引入「看板」这个外部系统,用于管理目标。

工作以外的任务很容易堆积。之所以容易堆积,正是因为目标不够明确、难以量化。目标指导的过程首先是个人的价值判断,对我来说,构成整个生活的私生活、工作、学习和副业几个部分。他们之间确实是存在先后顺序的:

  1. 私生活,不对外输出什么价值,但它是其它价值的基石也是动力,所以一定要持续投入生活质量的改善
  2. 工作,为其它价值提供经济基础,同时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占据了超过一半的时间
  3. 学习,持续保持在工作中竞争力的唯一手段,也是个人的爱好,可以充实自己的精神
  4. 副业,作为工作学习以及私生活的补充,相对次要

所以同时进行的任务必须依据「限制在制品」的原则。我目前对 In Progress 、 Not Started(待办) 和 No Status(收件箱)的列表数量限制都是 6。看板进行流转的周期是一到两周。如果你的目标设置的更长远,那就要进一步限制这个数量。如果后续的目标堆积太多,不仅不可能完成、无法灵活调整,而且看着压力也很大。

最后还是要转化为任务

完成前述流程以后,每周还要调整一次看板的流转,根据实际的流量调整在制品的限制。在具体执行的层面,还是应该把目标拆解成具体可执行的任务,否则还是无从下手。

看板方法本身的规则很简单,实践起来也不难,重点在于理解了规则给自己或者团队度身定制,经常根据流量情况做调整。我个人的习惯是把信息集中在 Todoist 之中,并且保证所有的任务都有其触发条件,对我来说,看板完全是用来管理目标的。

结合现代化的看板软件,看板可以承载的内容比起物理的白板丰富了许多,例如 Notion,就能支持看板、清单相互之间的嵌套,完全有潜力同时做好目标与任务管理。

随着离开校园参加工作,许多大小事纷至沓来,很多塞爆了提醒事项。这才开始实践起 GTD 来,那个阶段几乎做什么都觉得自己有收获、在成长。但是经过几年工作,自己想达成的目标慢慢清晰起来,变得更加目的导向,做任何一件事情,最好都能带来很明确的收益。

实践了 GTD 以后其实节奏已经蛮好了,但是在每天回顾的时候,还是会有些许茫然,看着几件同样想做的事情,不知道应该怎么分配他们的优先级。当然,不排除我对 GTD 的研究不够深入的可能性。不过在我结合了「看板方法」以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里,几块看板就把我为之努力的目标给囊括了,让我在给自己排期的时候,少了很多阻碍。

看板并没有改变我们原来做事的流程,只是将其可视化。同样重要的是,它限制了当前投入的目标(任务)数量,从而达到明确目标、提升效率的效果。已经在实践 GTD 的人可以把看板方法当作是一种补充;还没有开始做任务管理的,也可以试着从看板开始,新年正是一个开始转折的绝好时间点。

三、提高注意力技巧

  1. 把一天分成48段时间,也就是48份30分钟
  2. 不要看新闻
  3. 锻炼身体
  4. 设定deadline

四、寻求建议无法做出更好的决定

  1. 我们经常倾向于寻求验证而不是建议
  2. 你通常寻求建议的人并不总是最有能力或最有知识的人
  3. 即使事情出错了,我们也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

应当:

  1. 质疑你的信念

    为了不落入信念偏见的陷阱,一定要质疑我们对某个特定话题的信念,然后分析事实。

  2. 寻求信息而不是建议

    分析你的问题或困境

  3. 在形成你的意见之前,要看整体情况

    为了避免另一个确认偏差,导致我们只考虑证明我们的想法和信念,而完全忽略相反的情况,我们还应该花足够的时间来分析与我们最初的观点相矛盾的事实。

  4. 核对数据,对情况有一个更客观的判断

    你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前景,并实际检查一下你所得到的数据。

五、多任务管理技巧

1. 调整期望

你承担的项目越多,需要管理的任务就越多。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也是一个关键所在。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承担很多事情,但却对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要知道,每个项目都会有很多超出我们预测范围之内的细节。如果你不小心,就会被淹没在你无法管理的任务中。当你无法将它们中的任何一个完成时,它就会侵蚀你的信心。

2. 明智选择任务

你很明白自己不可能做完所有的事情。但有没有想过你的极限是什么?事实上,它比你想象的还要少。

我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大部分工作都是自己做的。

  1. 随着我客户量的增长,我所承担的任务也在增加。我等待它们完成的时间太长了,以至于我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增长的机会。
  2. 同时,它也给我个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影响了我的专注度,也影响了我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必须去关注那些能让公司增长的少数关键任务,必须明智地选择要把时间花在什么上面。

一旦你专注了那些重要的少数任务,那么你要么就放弃其他任务,要么就需要把它们外包给别人。

3. 外包

专注于关键重要的事情,我的公司又开始了增长,但我发现自己却被埋在了更多的任务之中。承担全部的工作而不是外包,反而会让你损失更多的成本。通过外包工作,你可以重新集中精力去管理那些重要任务的列表,而这些任务可以将指针指向你想要的结果。

我们中的很多人从来不寻求帮助。因为当我们还是一个员工,为他人工作的时候,我们总是证明自己能做到这一切。

但如果你拥有自己的企业,你又会认为你负担不起这部分预算。所以,你才会埋头于细节之中,阅读有关于多任务处理的文章,希望能给你提供一些建议,以此来帮助你在已经超负荷的日程安排中完成更多工作。

你必须明白,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需要你自己去做的;你甚至可以外包整个企业生态链,而且成本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

4 .列表管理,给每项限时,评估每周的进步,为你的一周选择主题

当你管理你的待办事项清单时,就会看到很多类似的活动,这样你就可以把它们集中在一起,然后“批量”完成。

工作主题参考:

  • 周一:处理管理问题
  • 周二:研究产品
  • 周三:市场营销、沟通和增长
  • 周四:开发者和合作伙伴
  • 周五:企业文化
5 .定量

将类似的任务集中到一个紧凑的时间框架中,这样你就可以分配精力去完成更多特定类型的任务了。

你可以将一种类型的任务和另一种归类,然后分批开始。目标是增加产量,减少中断。

6 .中断管理

干扰是影响工作效率的最大杀手之一。多任务处理无法与持续的中断相匹配,而通信可能是造成这种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无论你是在办公室和他人一起工作,还是独自在家,或是有一个团队,这都是适用的。

给你生活中的人设定界限,让他们知道你什么时候有空,什么时候你会回应他们的交流。在工作时间关闭手机上的推送通知或将手机设置为飞行模式。并不是说你需要一整天都联系不上。只是在你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保护自己的这段时间。

7. 准备待办列表

我在与客户会面结束后批量处理所有工作的一项技巧是:打开电脑上的所有工具和选项卡,以便快速的完成任务。事后看来,这可能很简单,但有时当我们要处理所有的任务时,我们就会以疯狂的速度从一个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并且不允许自己有时间做好准备去进入工作。

就我而言,多花了几分钟时间准备,却节省了我二十分钟的时间。

如果你要管理多个任务,那么提前准备这些任务将会提高你的效率。

8 .营养

在我之前写的文章中,我谈到了营养对增强记忆的重要性。同样,营养也会影响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率。营养不是多任务管理的常见秘诀,但是如果你想提高工作效率,这是非常必要的。

9 .休息一会儿

事业心强是件好事,但是我发现如果不休息一下,我就会在某一瞬间感到疲惫不堪。

我也注意到,当我真的下班休息后,我的头脑就会放松,为新的灵感和能量打开空间,让我重新集中精力,完成我需要处理的少数重要任务。

最后

正如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一心多用其实就是太忙了。但是,按顺序而不是同时地管理那些至关重要的少数任务,会让你获得那种能把你带到你想去的地方的工作效率。

六、少数派教程

  1. 工作分配更清晰
  2. 任务执行更高效
  3. 统计 & 周报: 项目进度一目了然
  4. 日程:用 Teambition 将会议执行得更到位

1. 工作分配更清晰

企业工作经常需要跨部门分工合作,由于工作内容不同,需要参与的部门也不尽相同,例如编辑部的日常的发稿工作仅需要编辑负责,商务合作则需要商务、编辑和运营共同参与,而遇到一些大型活动时,就需要编辑、运营、设计、商务甚至是开发等多个部门合作完成。

在 Teambition 中,我们可以根据工作内容的不同创建多个「项目」,作为 Teambition 的核心功能,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员工分配至不同的「项目」中,这样不仅能保证每个「项目」中出现的都是和任务相关的内容,也能确保只有参与者能够接收到任务通知。一些因举办活动而组建的「项目」则可以在活动完成之后归档。

2. 任务执行更高效

每个项目工作内容不同,我们在设置列表也会拆分为多个维度。如果你之前有使用看板系统的经验,或是对项目的流程规划比较清晰,可以创建空白项目并自己划分列表。

例如编辑部的工作全都围绕发稿进行,主编需要知道每个编辑目前负责了几个选题,以及各选题进行情况,所以任务列表会根据写稿流程分为「收集箱」「确认选题」「本周进行」「等待检查」和「完成」五部分。

编辑平时想到的选题都会先放在「收集箱」内,这些选题经过讨论后,确认要做的选题会移动到「确认选题」列表交由指定编辑负责,不做的选题则直接在「收集箱」内归档。根据选题优先级,需要本周执行的选题会移动至「本周执行」,初稿完成后将卡片移动至「等待检查」,由负责人统一检查并排期,待文章发布至首页后卡片则会移动至「完成」。

在商务合作时,大家更关注每个项目的进展,从接洽立项到执行再到后期反馈,任务列表同样是按照执行流程进行划分,列表中的每个卡片则代表了一个合作项目,但在项目执行阶段会涉及到商务、编辑、运营等多个部门的同事参与文章撰写、活动运营等多项任务,此时除了任务列表之间的「横向进度」之外,每个卡片也都会通过子任务的方式建立一个「纵向进度」。

初期接洽时,商务会将筛选后的合作项目添加在「接洽询问」列表中,并在备注中简单介绍合作方背景资料及合作需求,相关资料可以直接上传到 Teambition 中并附在卡片中,编辑和运营同事此时会根据需求制定合作方案。

确认合作后,商务会对卡片内容进行进一步补充,根据约定添加整个项目的截止日期,并在卡片内创建子任务和子任务截止时间,分派给编辑或运营同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商务是主要负责人,因此编辑和运营在完成每个子任务时都会收到相应的提醒,方便及时得知项目的进展情况。

在编辑和商务完成所有分派的子任务完成后,将卡片移动至「后续工作」,商务负责后期反馈,整个项目完成后,主负责人将项目卡片自动跳转至「已完成」,每月回顾之后进行归档。

如果对于如何划分任务列表不是很了解,在创建项目时 Teambition 提供了 40 多种模板,涵盖了产品研发、市场营销、行政人事等多个方面,每个模板都有已经划分好的任务流程,只要找到合适的项目就能快速创建项目并设置好任务列表。

七、teambition 相关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img

用 OKR 管理目标,讲求公开透明, 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他人的目标,从而更容易地寻找帮助,促进协作。此外,OKR 的施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及时回顾和调整。传统方法用 Excel 来管理,一是数量多,查看不方便,二是不能够实时同步、回顾和调整,起不到提醒作用。因此,必须有一个公开透明的平台做 OKR 的记录和展示,让所有人既能看到,又能进行动态管理。在这点上,Teambition 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 OKR 展示和跟踪的工具。

首先,我们给不同部门的目标创建一个项目,比如叫做“产品部 OKR”,在这个项目里邀请所有产品部门的成员。再在任务板上,把该部门的每一个目标作为一个阶段每一个关键事件作为一个任务,并将任务执行者设定为该目标的负责人。如果涉及具体的完成时间,可以通过“标签”或者“截止时间”的来设定。在 Teambition,只要将项目设置为“企业可见”,项目内容都是全公司公开的,即使不在项目里的组织成员,也可以随时查看和访问其他部门的 OKR。同时,因为具体任务的执行都有单独的项目和任务,可以把这些跟目标相关的任务关联到具体的 OKR 任务里,方便随时关注目标的完成情况。在回顾的时候,无需整理,对做过的事情一目了然。

目标管理的起步,老板自己要先想清楚

其实少数派的目标管理体系,也是最近两年才建立起来的,早几年都是混乱和放任的状态,这里面核心的原因还是我自己的问题,因为缺乏行业经验,公司运营只能摸石头过河,经常调转目标,大方向一直不清晰。

在这种情况下,团队骨干也很难给出细化的目标,最终只能由我制定简单粗暴的 KPI,小组之间被动协作,冲突源源不断。这也最终导致内容组和商务组的彻底崩裂,合伙人退出,对于团队的整体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作为创始人或 CEO,在目标没有想清楚之前,千万不要折腾团队,哪怕维持现状也好,团队的士气是需要靠阶段成果来驱动的,如果你经常调转大方向,又没有成果显现,会很快让团队进入乏力状态,你自己的信心也会备受打击,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很难逆转。所以,很多时候,敲定大方向确实是需要一定的赌博心态,不管未来怎么样,先做到第一步再说,当你站上一个新台阶,往往就豁然开朗了。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不能过度偏离你的创业初心,走点弯路没关系,走反了就没救了。

目标管理的执行,要从团队骨干开始

当创始人明确了大方向之后,应该跟团队骨干深度沟通,把自己的规划想法充分灌输进入,而团队骨干应该针对大规划,进行自己的工作拆解。少数派规范的目标管理是从渠道组开始的,当时定下的明确增长目标,就是要把少数派的好内容通过渠道传播出去,同时快速扩展品牌影响力。

于是,微信公众号、知乎、微博的运营变成了阶段重点,渠道负责人要进行目标拆解,并推动小组执行。而在这个具体领域,CEO 是没有更多话语权的,应该做的是协调和衔接,协调各组之间的目标统一性,衔接整体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的差距,让团队基于目标和里程碑联动起来。可行的目标带来可见的结果,可见的结果,有可见的奖励体系,团队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这也是考验团队的关键点,能不能拆解目标并有效执行,既考验个人执行力,也强调管理能力。CEO 应该充分信任,可以提出疑惑,但不要干涉具体细节,要给予更多的试错机会。

目标管理的工具 Teambition

1. 构建团队的总体目标

Teambition 发起项目的时候,就有一个基础的 OKR 模版,这个模版比较适合管理者用于制定总体目标,可以按照季度进行拆解,这些子目标会出现在你的工作台里,起到实时提醒的作用,你也可以经常打磨,提升目标的明确度和有效性。主目标可以随时与小组目标进行资源关联,便于更好地整体管理。

img

2. 建立团队整体看板

每个季度之下,小组目标可以分配给不同团队骨干,再拆解到具体执行成员,构建一个公司目标管理看板。在看板中,可以自己设计目标状态和结果,执行成员需要自己定期符合目标状态,让目标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的好处可以让每个组都能了解其他人的目标完成进度和状态,互相了解和互相激励,当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任务关联。

img

3. 个人目标设置的小建议

里程碑的每个任务需要有明确的数据或目的,里程碑任务可以分为几个等级:

❗️❗️❗️:难度非常高 ❗️❗️:难度高 ❗️:正常难度 ✅:难度不高,预期可以顺利完成 同时,里程碑任务可以做难度划分,建议每个月里程碑任务设置:

❗️❗️❗️型任务:依情况而定,不一定每个月都有,最多 1 个 ❗️❗️型任务:1 – 2 个 ❗️ 型任务:2 – 3 个 ✅ 型任务:最多 1 个 当每月回顾任务情况时,根据不同难度的任务完成度来衡量本月里程碑的完成情况。

目标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它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和一个方法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能过于注重形式而忘记目标根本。个人认为达成目标的根本还是在于企业的价值观、管理架构、岗位匹配度,在这些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目标管理并不能产生特别大的效果,而这些都是创始人需要面对的挑战。

八、一些概念

一款好的管理工具是从管理学思想之中衍生而来,自然应该严格遵循管理学的五项基本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艺术是抽象于人思维之中的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科学的东西是可以模型化出来的,这些依托于科学而模型化出来的工具让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譬如在这个领域广泛应用的ERP系统。

流行的行动力工具正是在深刻研究了管理学思想,旨在更好得让个人或团体进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学习管理、心态管理及行动管理的基础上的一种系统 。引导用户更好地实施自我管理,从事业、财富、家庭、人脉、健康、学习六个维度科学规划工作与生活,有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能帮你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你生命的宽度。

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1)第一代的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2)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3)第三代是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4)又有第四代的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指挥Leading、控制Controlling。

法约尔认为管理意味着展望未来,预见是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素,预见的目的就是制定行动计划

组织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和人员。

  • 组织结构的金字塔是职能增长的结果,职能的发展是水平方向的,因为随着组织承担的工作量的增加,职能部门的人员就要增多,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需要增加管理层次来指导和协调下一层的工作,所以纵向的等级也是逐渐增加的。
  • 大树不会长到天上去,社会组织也有它的极限,由于管理能力有限,企业的增长也不可能无限地发展下去。所以一般来说,一个领导只能有4~5个直接下属,而管理层次一般不会超过8~9级。横向幅度太大容易管理失控,纵向幅度太大信息传递速度太慢,反应迟缓。

当社会组织建立以后,就要让 指挥 发挥作用。通过指挥的协调,能使本单位的所有人做出最好的贡献,实现本企业的利益。协调就是让事情和行动都有合适的比例,就是方法适应于目的。

法约尔认为,控制 就是要证实企业的各项工作是否已经和计划相符,其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对人可以控制、对活动也可以控制,只有控制了才能更好地保证企业任务顺利完成,避免出现偏差。

参考资料


linux dmesg 命令 K8S 问题排查: cgroup 内存泄露问题 - Vermou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