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汤与 Strategy - 王俊煜

继续转载一些担心会被时间遗忘的大佬的文章。

这篇的大佬是王俊煜,男,1985 年生,广东潮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大学学物理,毕业后在 Google 用户体验团队任职,2010 年初共同创办豌豆实验室

文章源地址:http://blog.wangjunyu.net/1170

鸡汤与 Strategy

2015 年 1 月 25 日

我写完上一篇关于「创造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的文章后,一下子就获得了长达两个星期几乎不受任何打扰的创造性工作时间,深深的幸福。在这两周里,作为消遣,我还把《Good Strategy,Bad Strategy》《Zero to One》这两本讲 Strategy[1] 的书读了两遍。

《Good Strategy, Bad Strategy》的作者 Richard Rumelt 教授,自己也曾经是一名 NASA 工程师。他在书中回忆起辅导一家卫星制造公司做 Strategy 的故事——高级工程师们质疑作者的方法是否「科学」,而作者把 Strategy 比做科学研究中的「」(hypothesis)。如果说「科学」是指一个可以被可观察到的事实可重复地验证,「」不应该是通过逻辑推理自然演绎得出的,而应该是归纳得出,所谓「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这个意思。

《Zero to One》的作者 Peter Thiel 的风格更为强势一点,他甚至没有进行什么演绎,而是直接告诉你「世界就是像我说的这样」。两本书在不同话题上的视角并不完全一致,就「成功公司」而言,Peter 认为成功公司都必然在某个领域拥有垄断地位,只有远离竞争,才有可能有精力去创新,产生「从 0 到 1」的发明创造;Richard 认为「从 0 到 1」的发明创造能带来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公司往往会误以为这些竞争优势是来自于当下的努力,而不是前人的发明创造,于是会不再 Focus,走向失败。但不管 Peter 还是 Richard 都同意,好的 Strategy 的核心是 Focus。Focus 意味着先选择一个足够小的市场,将大量资源倾注其中,获得优势后再逐步扩张。

有时候,Focus 还意味着方法论的竞争。一个简单但经常在争辩中被忽视的常识是,要达到一个目标,往往同时存在很多种「正确」的方法。选择其中的哪一种 Focus 的方法做为 Strategy,是主观的选择。如果认为 Strategy 可以通过演绎顺理成章地得出,也就忽视了其中的主观因素,也就不可能达到 Focus。

我原来想开这个公众号,或多或少也是难以容忍朋友圈或微博上不时「疯转」的各种「谬论」,总想驳斥一下。比如说,在那两周里面我看到一条微博,大意是说 brainstorm 这种方法一无是处,恰巧这又是我使用得很熟练的一种方法。「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Brainstorm 有没有用,怎么用,展开来可以写好几本书。但有太多文章都过于轻率地总结出了某种你看起来必须遵守的「」。不管是关于人生、产品,还是创业,能用 140 个字简单明了地讲清楚的「」,大多数应该在中小学阶段就学习过,并且我们会称之为「常识」。

人们对这种实用主义的、可快速消费的成功学指南 (又称「鸡汤」) 总是怀有功利性的希望。我对此的最初感受来自于高考考了个高分后参加的一些高考经验报告会。不管是商业性质的报告会还是非商业性质,主办方往往都希望我能总结出三五条经验,让听众们能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子会感觉很有收获。这个要求对我有些为难,因为在我身上「有用」的经验,不见得在其它人身上也有用。我在高中时谈恋爱,也爱上网,当然我也很勤奋;但我也见过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苦行僧式的学霸,也见过轻轻松松的学霸,都有。这几年参加的一些「创业讲座」,场面大同小异,只是「记在笔记本上」变成了「发在朋友圈」而已。人们期盼的是若干条「」(或「陷阱」),只要照着这些做 (或避开),就能取得成功。

我可以把自己做为一个 case study 提供出来,但做为一个花了六七年时间学习物理的理科生,我对总结「真理」抱有一些敬畏。即使研究透了量子力学,明白了客观世界运行 (迄今为止已知) 的最基本「真理」,也并不能帮你理解「黑猫为什么总是在猫砂盆外面拉屎」。

有时候担心过于强调对客观世界运行「真理」的敬畏之心,容易变成「虚无主义的毒箭」,或某种「Indefinite Optimism」,以至于无法实施任何 Strategy。我的同事们前几年在 Perf 里给我写的反馈是,我经常倾向于指出一件事情「不对」,却很少指出要如何才「对」——驳斥谬论、破除迷思 (myth) 要比重建秩序容易得多。这件事情困扰了我一段时间,直到我想明白「创造」和「研究」的区别。「研究」在乎真理,而「创造」专注在如何「改变」未来上。既然是改变未来,就不存在 100% 的确定性,Strategy 所需要的支持并不是成功学的「真理」,而是做出主动的选择。走出对 100% 确定性的舒适区,反而轻松得多。


  1. 鉴于我发现在中文中不同的人对「策略」「战略」等词的理解差异比较大,暂且都用「Strategy」一词取代

harbor 测试连接成功但同步失败 罗马共和国时代公民权扩展的原因 - 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