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我如何成了腾讯架构调整的炮灰》 - banfoSB

不错的答案,转载留念。 原文: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7974253

这件事情,从感性上,我非常支持创业者,我自己也创业过,深知创业不易。

但是从理性上,我认为这位创业者还是没有想清楚,他这次失败的核心原因并非腾讯云,而是业务没有壁垒,商业模式不可靠,并且战略打法存在硬伤,没有这次困难,他依然会失败。

这是所有不懂技术的创业者在搞应用型创业所出现的通病。

现在的互联网创新,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类创新,一类是应用类创新。

技术类创新是指这家创业公司掌握了某种短期内不可复制的新技术。

应用类创新是指这家创业公司本身没有用到任何新技术,但是把已有的技术玩出了新花样。

技术类公司是大后期职业,经常死在前期,因为技术需要大量投入,很有可能撑不到技术生态化的那一天就完蛋了,但是一旦活下来,就很牛逼。

典型代表是谷歌,早期依靠搜索引擎技术起家,然后从技术插入业务场景,做生态布局。

应用类创新的公司,往往前期发展速度很快,因为没有什么技术包袱,互联网的边际成本又低,短期靠着玩法创新和砸钱传播,可以做出非常漂亮的日活数字,但是应用类创新的公司一旦没法持续更新玩法儿,或者说把玩法做成生态(例如抖音),形成自己的门槛来制约同质化的同行,那么往往是B轮之后就撑不下去了,C轮死的多数是应用创新类公司。

一般来说,很少有纯技术类公司和纯应用类公司,即使是技术类公司,往往也有应用创新,因为技术落地总要有场景;即使是应用类公司,往往也有自己细分领域的一些核心场景处理技术,毕竟买来的东西是没法完全契合自己业务的。

但是这个案例中的公司,是罕见的纯应用公司,并且对于技术风险和壁垒的认知很初级。

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简单说就是拼图,可以把你的脸或者任意明星的脸,拼在大量的图片里,形成一幅照片,典型的P图应用。

我先不评价这种toC的工具属性产品在9012年的价值(看看美图的股价以及盈利的惨样儿,再看看faceU卖给了头条,你大概也能知道了这块儿的天花板了),单看产品本身,其核心技术应该是人脸与照片的融合技术,这里涉及到相当程度的算法及视觉优化技术,如果自主掌握了这门技术,那么其实算是一个技术活儿,也算是门槛;另一个门槛就是素材版权,这也是一个核心点。

但是这位创业者选择的方案是什么?

是全部外包,核心全部使用别人的技术,别人的素材库,而且技术来源还是2016年就已经有成熟相关产品的天天P图。

那他有的是什么?

只有市场投放的预算,以及基于别人的核心技术上的玩法改良。

就好比你在老张的肉铺买了红肠,肉是老张提供的,然后委托老张帮你加工做个爆炒红肠,你拿着炒好的红肠包装一下准备准备文案去菜市场上摆个摊和老张竞争,这不就是二道贩子做的事情么,老张哪天不开心了随手就搞了你。

不过话说回来,做二道贩子也无不可,毕竟倒爷也是一门古老的行业。

如果做二道贩子,自己只在表层做文章,底层技术和素材都用别人的,那应该做的就是,不能只依赖同一家公司。

我在某家独角兽做风控的时候,需要用到大量的外部三方征信数据,当时我定下来的基础原则是,每一个类型的数据,都必须要有至少3家供应商做backup,且供应商数据源必须独立,严禁单家数据占总流量的比值超过50%,核心路由支持热切换数据源,决策引擎至少要有N+3条完整策略,N=数据供应商总数,做到任何一个数据源出问题,我们都可以在1分钟内切换链路保障业务。

例如人脸识别模块,CV四兽里面我们用了3家;例如4要素,我们用了8家;LBS,用了3家;多头借贷,我们十几家一起用,每月都要更新供应商;爬虫我们除了买,还自己研发。

这么做非常非常麻烦,且技术要求复杂,技术老大天天骂我逼事儿多。

但是好处是,没有一家供应商有资格跟我谈条件,包括BAT,因为我随时都有多家竞争对手的数据在等着切换,阿里云的反欺诈很牛逼?反欺诈我反手就是腾讯天御,网易易盾和数美等着backup。你不给我开放某类数据标签?那我也不给你切主流量,我也不怕搞僵,和你的关系差正是和另一家关系好的前提条件,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并且以此议价,反而综合成本可以压的更低,甚至我都可以拿更低成本的数据,结合我们的贷后表现Y,0成本输出KS更优秀的产品给到同行。

这才是二道贩子的正确玩法。

回到这个创业者,如果短时间没办法大笔钱砸向数据研发,战略上也是先跑出数据多融资给自己找机会再慢慢做核心技术,也没问题,直接要求创业公司玩核心技术那套也不现实。

在铁了心短时间只做应用层包装的情况下,创业者应该做的是让自己的底层技术和素材不要受制于人,可以让自己专注于传播和模式创新,何况这位创业者,每个月能在云上花500万,根本不是什么雏儿,尤其考虑到这只是API,而且只是一家供应商,这个数字很恐怖。

拿着三分之一的钱(166万),都能成为国内任何一家云公司的座上宾,这种融合算法虽然有一定门槛,但不具有唯一性,完全可以采购多家的产品,做路由,素材库也一样,多家一起买。

然后再自己招算法,做自研,两条腿走路。

另外我对于500万这个数字存在一定的怀疑,单API调用,能一个月花500W,基于创业者自述其日活也就百万不到,毛估估应该是用户每一次使用都调了API,这里涉及到一个缓存优化的算法问题,不是所有业务交互都要调用API的,他们的数据负责人,这块儿没有优化到位,当然也可能是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块的问题。

一家核心能力全部依赖别家公司技术的所谓创新,我看不到任何创新的点,也看不到其商业模式的壁垒,毕竟toBtoC都不如toSBVC来钱快。

总结一下,这个案例令人同情,但其中硬伤也有不少,带给我们的警示是,如果创业,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交与他人,如果交与他人,那么一定要保证不能只交给一个人,并且那些人之间最好还不是一个山头的。

其实不止创业,做任何事都是如此。


GitHub 为什么免费了 - Coding.net 拼多多100元漏洞